单亲妈妈起诉不孝儿子返还370万房款,单亲妈妈勇敢维权,法院判决返还370万房款
这起案件涉及一名单亲母亲和她的儿子之间的房产纠纷。以下是案件的主要内容和背景:
1. 案件背景:
母亲杨晴(化名)名下有一套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的房子。她的独子杨阳(化名)在外求学期间一直与母亲生活在这套房子里。2017年,杨阳留学回国并参加工作。
为了让儿子有一个更好的居住环境,杨晴决定卖掉这套房子,并用卖房所得的370万元置换一套更大的房子,计划将来与儿子一家一起生活。
2. 房产纠纷:
在房子卖出后,杨晴的儿子杨阳将这笔钱用于购买了一套新房,并在房产证上登记了产权。杨晴和杨阳一起搬进了新房。
在共同生活期间,母子之间经常发生矛盾,最终杨阳与妻子搬出了这套新房。
三年后,杨阳要求母亲搬出房子,因为房产证上明确写着房子归他所有。
3. 法律诉讼:
杨晴认为儿子多年未尽孝道,因此将其告上法庭,要求返还购房款370万元。
法院经过审理,结合在案证据,认定购房款性质为借贷,判决杨阳应当返还母亲370万元。
4. 法律依据:
根据《民法典》的规定,父母可以要求不孝子女返还赠与的财产,如果受赠人侵害了赠与人的权益、不赡养父母或不履行赠与约定,赠与人可以撤销赠与。
这起案件引发了人们对亲情、孝道、法律与社会习俗的深思,尤其是在我国,父母为子女出资购房的情况较为普遍单亲妈妈的坚持:370万房款背后的亲情纠葛
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,亲情似乎变得越来越淡薄。但近日,北京东城法院审理的一起案件,却让无数人为之动容。一位单亲妈妈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,将不孝儿子告上法庭,要求返还370万购房款。这背后,是一段充满心酸与坚持的故事。
一、母爱的无私:为儿子倾尽所有

2018年,杨晴(化名)为了给独子杨阳(化名)购买婚房,毅然决然卖掉了自己在北京东城区的房产。这套房子,是她与儿子共同生活的见证,也是她唯一的财产。为了儿子,她毫不犹豫地将卖房所得的370万元分多笔打给了杨阳。
二、关系的裂痕:婆媳矛盾引发家庭纷争

随着杨阳结婚,原本和谐的家庭关系开始出现裂痕。由于婆媳关系紧张,杨晴与杨阳夫妇的关系也日渐恶化。2019年,杨阳的妻子与杨晴发生争吵,杨阳一怒之下将杨晴的微信拉黑,此后三年多时间里,两人再无联系。
三、母爱的坚持:为女儿的未来而战

2022年,杨晴的女儿即将上幼儿园,为了解决女儿上学的问题,杨晴希望杨阳卖掉目前居住的房子,将原来卖房的钱再换一套房供她居住。杨阳对此提出异议,认为这370万元是母亲赠与给他的,无需返还。
面对儿子的冷漠,杨晴心灰意冷。但她深知,这笔钱并非赠与,而是借款。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,也为了女儿的未来,她决定将儿子告上法庭。
四、法庭上的较量:亲情与法律的碰撞
在庭审中,杨晴和杨阳对于购房款的性质存在分歧。杨晴认为这370万元是借款,而杨阳坚称是母亲的赠与。由于母子之间没有签署任何书面文件或有口头约定,案件的争议焦点就在于双方对款项性质的解释和证明。
最终,东城法院判决支持了杨晴的诉讼。法官指出,根据相关法律规定,赠与事实的证明标准高于一般待证事实。杨阳没有提供任何明确表达母亲赠与的证据,仅通过母子关系的存在和资金用于购房的事实进行合理推断。
在聊天记录中,杨阳明确表示愿意归还这笔款项给杨晴,这证明了他对归还的同意。因此,法院判定杨晴向杨阳支付的370万元为借贷关系,并要求杨阳返还借款本金。
五、法律的公正:守护亲情与权益
这起案件的判决,不仅维护了杨晴的合法权益,也传递了法律的公正与温情。在我国,父母为子女购房被视为常态,但并非法定义务。相反,成年子女有赡养、扶助和保护父母的法定义务。
本案中,杨阳未尽到赡养义务,却将母亲的关爱视为理所当然。法院的判决,既是对杨晴母爱的肯定,也是对杨阳行为的警示。
这起案件让我们看到了亲情与法律的碰撞,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。在这个充满变数的世界里,让我们珍惜亲情,关爱父母,用法律守护自己的权益。